井冈山上探寻红色根脉 奏响时代强音
“我们的班徽融合了信仰火炬与红、绿、蓝三色丝带,红色承载革命血脉,绿色维系生态初心,蓝色代表新闻人使命,寓意要让井冈山精神传播到更广阔天地。”8月中旬,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三湾改编”情景教学课上,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数字出版专业学生杨嘉颖
“我们的班徽融合了信仰火炬与红、绿、蓝三色丝带,红色承载革命血脉,绿色维系生态初心,蓝色代表新闻人使命,寓意要让井冈山精神传播到更广阔天地。”8月中旬,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三湾改编”情景教学课上,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数字出版专业学生杨嘉颖
为深入传承红色基因、探索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新路径,2025年8月11日至19日,南京大学破茧团队前往井冈山开展红色实践活动。此次实践将历史探寻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着力推动苏区儿童团红色记忆在数字化时代焕发生机,为红色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2025 年 8 月 16 日至 18 日,长安大学 “红苗筑梦・青语井岗”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围绕 “数智时代背景下适合青少年群体的‘趣互动,云讲解’体系搭建” 这一核心课题,赴井冈山地区推进独立调研工作,并在于18 日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传统教育基地成功完成
近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E心益行”实践团奔赴江西井冈山,开展以“科技+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主研发的“井冈山红色文化互动平台”,团队深入革命圣地,融合专业技术与红色资源,助力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建设人工智能与信创产业数据/数字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对两栋共 21000㎡ 的 5 层框架楼栋进行装修改造,采购数据类设备共 3730 套,包括 3500 套数据标注工位、200 台清洗/质检服务器、10 套数据迁移沙箱、20 台质检机器人;信创类设备共 123
自第十八期“青马工程”开班以来,学校团委坚持把理论研修和实践锤炼相结合,创新打造“青马研堂”“凌思读书会”“青马宣讲团”等特色育人品牌,切实引导了一批大工学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近日,顺德职业技术大学 “小吃有 way”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团队师生一行赴革命圣地井冈山,开展 “以饮食创新激活红色文化传承” 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深度挖掘革命老区饮食文化内涵,探索出一条 “味觉传承红色记忆、技艺助力文旅创业” 的创新路径。
晨曦微露,井冈山的薄雾尚未散尽,一场关乎心灵的特殊旅程已然开启。2025年初夏,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江西、云南两省十三市州的两百余名教育工作者,他们齐聚井冈山大学,共同参与“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心理服务与援助工作培训。
毛泽东,无疑是 20 世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为耀眼的人物之一。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影响了世界的格局。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前半生充满了无尽的磨难与挑战,而正是这些磨难,铸就了他的伟大,也印证了他是历史选择的卓越领袖。从青年时代的迷茫探索,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王松云、胡诗妍 中青在线记者 赵晓阳)如何让承载民族精神的红色基因与守护千年健康的中医智慧在新时代同频共振?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中医药服务百城千校行动”实践团队,带着这一命题,踏上革命圣地井冈山,旨在将井冈山精神深度融入太极拳等中
教员一生历经风雨,身处无数惊涛骇浪之中,却始终从容镇定,从未被焦虑所困。反观我们普通人,日子平平淡淡,却常常被各种担忧和不安缠绕得喘不过气。细细翻阅《毛选》,才明白焦虑的根源其实并不神秘,它往往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看不清前路,心里没底。就像学生时代考试前没复
1927年,年仅17岁的贺子珍在永新暴动中已展现出非凡勇气,带领赤卫队守卫南门,仅凭3支枪和梭标击退敌人。不久,毛泽东(毛委员)登上井冈山,他的个人魅力深深吸引了贺子珍。
1928年2月,湖南耒阳街头,18岁的伍道清和同学正张贴革命标语,忽见两名红军战士在梯子上刷写口号,梯子摇摇欲坠。她一个箭步冲上去扶稳,梯上的军人回头一笑:“谢谢同志!”——他叫杨至成,25岁,朱德麾下的副官。
一、烽火中的骨肉离散1928 年 11 月的井冈山,寒风裹挟着硝烟。曾志在产后第 26 天将襁褓中的儿子交给王佐部下副连长石礼保,这个被取名为石来发的男婴,从此与母亲踏上不同的人生轨迹。彼时曾志正随朱德部队转战,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把孩子放下的那一刻,我不敢回
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创建红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铸就强国之魂。大家好,我是红色传承人郝文武。这里是南下支队红色传承第三百五十讲,今天聊的话题是:革命精神需传承,井冈山历史文化需传播。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同一棵树上同时出现两种神奇的植物实属罕见,近日有专家在井冈山巡查的时候。发现一棵树的树干上出现两种神奇的物种,并且两种都十分罕见。
1930年代后期,陕北树林下人影斑斑,不只风沙流转,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段子穿梭于军中茶余饭后。说是一位红军少将,突然间穿起“国军”制服,兜里别着写有“少将”的名片,满街出溜,还见人就要见“泽东同志”。这种打趣的腔调,在抗战风头正劲时,弄得好几个老同志都直翻白眼,
提起邓华,绕不开“能文能武”这四个字!志愿军换帅,唯有他能撑起大梁。四野大将数不胜数,可说一句“排第一”没人会反对。他带过的兵,几乎顶得上几个集团军,打完朝鲜回国镇守东北——这样的经历,放眼开国上将里,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上甘岭、金城反击、海南岛登陆,全程主角。
杨开慧生于湖南长沙县东乡的板仓。不满三岁时,他的父亲就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去国外求学了,直到小开慧7岁的时候,才收到爸爸从海外的来信。杨昌济嘱咐妻子,一定要让杨开慧上学读书。
1956年深秋的一天下午,上海泰安路10号的铁门缓缓打开。贺子珍站在门口,目送一辆黑色轿车渐渐消失在梧桐树下。